发起跨国 Viber 营销活动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,旨在实现广泛的覆盖面和多样化的参与。然而,它很快就会揭示,“一刀切”的做法注定会平庸,甚至彻底失败。我们最近在菲律宾、乌克兰和阿联酋等主要市场开展了 Viber 的全面营销活动,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,尤其强调了本地化和适应性的重要性。
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发现是,不同国家/地区的 Viber 渗透率和 德国 Viber 数据库 用户行为存在难以预测的差异。 在乌克兰和菲律宾,Viber 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通讯平台,通常是日常通讯的首选。这意味着更高的打开率和对商业信息的接受度,前提是它们具有相关性。相比之下,在阿联酋,虽然 Viber 拥有强大的用户群,尤其是在某些外籍人士群体中,但它并不像 WhatsApp 或其他本地替代应用那样在所有人群中普及。这立即影响了预期的覆盖范围,并迫使我们在阿联酋市场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策略。我们最初基于全球用户数量的预测,对某些地区过于乐观,而对其他地区则较为保守。
其次,本地化不仅仅关乎语言,还关乎文化、语境和习俗。仅仅将英语翻译成乌克兰语或他加禄语是不够的。我们发现,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信息语气、幽默感、文化背景,甚至可接受的行动号召都存在巨大差异。例如,在菲律宾,直接、以行动为导向的电商推广信息传递方式效果良好,充分利用了当地常见的“立即购买”心理。然而,在乌克兰,金融服务推广信息更丰富、更注重建立信任的方式却取得了更好的效果,这反映出消费者在做出承诺之前更倾向于获取详细信息。在阿联酋,奢侈品的独家性和VIP待遇至关重要,因此需要精致、图像丰富的内容,而非简单的文字。那些未能通过简单的翻译来调整信息传递方式的推广活动,参与度较低,退订率也较高。
第三个关键教训在于遵守不同的数据隐私法规。欧洲的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适用于所有欧盟用户,即使并非主要目标国家/地区也适用)要求获得明确、细致的同意。这意味着我们的选择加入流程必须精心设计,确保清晰透明,并配备便捷的选择退出机制。在其他地区,虽然法规可能不那么严格,但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基于许可的方法已被证明是有益的,这不仅有利于合规,也有利于建立信任。我们经历了惨痛的教训,意识到单一的全球隐私政策模板是不够的;需要针对特定国家的条款或易于访问的本地语言版本。未能考虑到这些法律细微差别,将面临巨大的罚款和声誉损害风险。